福建:一棵“小草”背后的“生态账”
来源 :人民网 原创稿
不久前,在福建宁德 ,福建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、棵背自然资源部和十余个沿海省份自然资源 、生态林草主管部门的小草负责人,齐聚这座滨海城市,福建召开了一场关于互花米草除治的棵背全国性会议。会上宣布我国启动了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,生态通过四年集中防治 ,小草力争到2025年全国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 ,福建各省份清除率达到90%以上 。棵背
为何一棵小草引得如此关注?

生态修复后的生态晋江市蓝色海湾 。黄海摄
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入以来,小草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扩张,福建已成为沿海滩涂危害最大的棵背外来入侵植物 。2003年,互花米草被列入《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》中,同时被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物种名单 。
互花米草的入侵 ,在我国近海造成了生物栖息环境破坏 、生物多样性降低 ,航道堵塞、影响船只出行等,不仅严重威胁我国滨海生态安全,而且不断制约滨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。据初步摸底 ,全国互花米草面积约6.8万公顷 ,其中江苏、浙江、上海、福建和山东等省份有大面积分布,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。

宁德市蕉城区沿海滩涂上生长的互花米草(资料图) 。黄海摄
互花米草已经到了非除不可的地步 。而作为生态省的福建,在全国率先宣战。
去年9月28日 ,福建省召开了全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动员部署会,省长挂帅亲自抓,并制定了一年明显见效 、二年基本除治 、三年完成修复 、长期加强管护的总体目标。自此,福建各地的互花米草除治攻坚战在全国率先拉开序幕。

福清湾互花米草除治现场。黄海摄
历时近4个月 ,截至2023年1月14日 ,福建省宣布完成了13.66万亩互花米草除治任务,比原计划提前了8个月 。
赶超进度,意味着任务倍艰。
在一张照片中 ,一台割草机正在滩涂上工作,而机器的四周,数只白鹭停驻。曾因互花米草而在湿地上难觅栖处的白鹭,重新漫步在湿地上——这是发生在福建宁德除治互花米草过程中的一幕 。

宁德市蕉城区沿海滩涂互花米草除治现场 。黄海摄
宁德沿海滩涂广阔 、港湾众多,大片的滩涂成了互花米草滋生的土壤 ,为其疯长提供了条件。宁德互花米草除治总任务面积占全省任务的55.3% ,任务最重。
互花米草的地下部分包括长而粗的地下茎和短而细的须根,根系发达,可深达50到100厘米,可见 ,斩草除根并不容易。
我们从市内外广泛调用挖掘机,高峰期日均投入160多台 。根据滩涂潮汐特点,抢抓每个月10多天的日间双潮期作业 ,每台日除治量最高达8亩。宁德市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中心主任陈文杰说 。
在霞浦县长春镇,正是采用这种机械深翻挖根法 ,对互花米草进行深翻挖根,深度达到100cm以上 ,使互花米草根、茎部全部埋入滩涂淤泥中,致其腐烂 ,以达到除治的目的。而在一些零星的、无法有效机械作业的地方,则在机械深翻挖根作业的基础上 ,结合人工挖除的方式全面除零星地域,保障除治全覆盖。

宁德市霞浦县长春镇东吾洋互花米草除治现场。黄海摄
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 ,除治并非一劳永逸,其根源在治本而非治标,因此一步步严防死守,才能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复燃 。
宁德总结出了除用管三个步骤。宁德市市长张永宁说 ,在用的环节,宁德重在分类策划 ,分为生态修复 、景观提升、渔光互补、光滩留白四类 。例如 ,在生态修复方面,除治总面积的20%、约1.5万亩,采取种植秋茄(红树植物) 、南方碱蓬、芦苇等本土植物修复 。在景观提升方面,聘请专业团队策划了山海研学文创走廊 、绿色生态零碳花园 、海上人家文化村等8个项目 ,目前正在开展规划设计。
以长春镇作例 ,除治后的滩涂显露出生态本色,依托独有广阔滩涂和现有的冬瓜山摄影点 ,该镇规划建设了滨海栈道、观鸟屋 、科普馆等设施,拟打造一条集登山观海 、互动游览 、科普研学于一体的长春东吾之滨滩涂湿地生态文化走廊。
互花米草的除治使得好生态回归。就在去年11月,泉州湾石狮水头外线互花米草除治后的光滩上发现5只白鹤;今年2月,观鸟人士首次在宁德蕉城区漳湾镇互花米草除治区域发现3只东方白鹳……这些都印证了互花米草整治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。

大批鹭鸟栖息在互花米草除治后的福清湾 。黄海摄
要治本,需长效机制护航,修复和管控成了福建接下来的重点。据福建省林业局介绍,福建将实行巡护监测 ,督促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地面网格化巡查,逐个斑块进行自查,充分利用无人机等技术,做到调查监测全覆盖 、无死角 ,发现复发或新入侵的要详细记载、落地上图 ,建立清单 ,责成施工单位或滩涂管护责任主体严格按照技术要求限期清除 ,做到及时发现 、及时预警、及时清理,确保斩草除根 ,除草务尽 。
本文地址:http://video.mskatlas.com/news/65d099925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